社區生活能力培育:社區參與的潛在經濟和社會價值

阿韻是我們在東涌社區最早認識的幾位居民之一。那次,我們第一次到「玩創遊戲谷」進行社區觀察,身處在這個陌生的社區,我們多少感到不安,亦想像着未來該如何與這個社區和居民建立關係,了解他們的生活。這一位百無聊賴的媽媽阿韻,坐在我們旁邊,頗滿足地看着兩個女兒在玩耍。後來,我們慢慢聊了起來。那次的談話,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阿韻對東涌的正面評價:「東涌好好呀,又大又靜,雖然有啲雜」。那時,我們不懂得應如何理解這種正面評價。

 

圖片
韻

 

社區能力十年工:鄰舍交響樂團員

後來,我們在其他活動中,常常都遇見阿韻,漸漸地她好像成為了我們在這個陌生社區的坐標,阿韻就像是一個交響樂團的團員,連繫着我們和這個東涌社區。我們後來更發現阿韻根本是這個樂團的模範參加者,無論是帶兩個女兒參與聖公會東涌綜合服務中心的玩創遊戲谷,還是後來成為社區遊樂場義工、加入聖公會的家長小組、參與東涌地圖研究所和成為社區導賞員,無論何時何地,幾乎有社區活動就會看到阿韻的身影。

深入了解阿韻的生活後,就明白模範社區參加者的背後,其實是源自無數個生活難關,然後透過居民自身的參與,把自己的社區能力提升,轉化為生活的能量去改善自己的生活。阿韻搬入東涌前,曾經住在山邊的寮屋區,每天從山邊走到乘車點,路程就需要45分鐘,到搬入東涌後,又深深感受到區內缺乏交通困難,一個萬多人居住的滿東邨,只有一條巴士線接駁至東涌市中心,每10-20分鐘一班,不少居民寧願走路都市中心(根據Google map 滿東邨到東涌地鐵站的步行時間大約31分鐘1)。經過每日走路半小時的訓練,阿韻雙腿幾乎走過東涌所有能走的路,慢慢地從東涌走到大澳、梅窩、昂坪、大東山等等,走路成為她慢慢學會享受的時光。到我們推行東涌地圖研究所項目,阿韻就成為我們建立導賞團路線的得力助手。

 

圖片
Mapping Tung Chung Community Tour

 

鄰舍交響樂演奏:一份力量、多重回響

不過,阿韻最突出的能力,不是腳骨力那麼簡單,而是一種活用社區資源的能力。疫症期間,阿韻的女兒們在家上學,當家人在家中感到困獸鬥時,阿韻就會帶女兒出門行山。透過行山,她一邊做運動,一邊散心。但這是只是基本的意義,因為阿韻總會把這些活動給予更多意義,例如,她會把行山變成一項教育活動,好好利用地緣優勢讓女兒了解自然生態。

「我收入不高,但對生活亦有一定要求」,這是阿韻的生活條件和要求。阿韻一家四口靠丈夫作為地盤工人的薪金生活,也因此她習慣了發掘一些個人和社區上能獲得的免費資源,試圖用較低的成本過一種較高價值的生活。阿韻對兩個女兒的教育非常重視,她不希望家庭物質的缺乏成為女兒見識世界的阻礙,所以行山就可以成為了解自然生態的活動。在她心目中,簡單的義工服務可以有很多重價值。首先,參與義工活動是對女兒「身教」,其次,透過義務工作參與,她可以認識更多人,免費為自己和女兒增廣見聞。

參與聖公會東涌綜合服務中心的活動,阿韻和女兒可以以低成本參加各種郊遊。因為成為了玩創遊戲谷的義工,她參與宣傳自由玩樂的理念,也是對她自己能力的培養,女兒參與位於鄰舍輔導會的社區遊樂場,一方面是她們娛樂,另一方面也是考驗小朋友社交能力的培育場地。初來的小朋友,靜靜坐在一旁或只是跟父母玩耍,慢慢地有些小朋友在玩耍中互動,很快就交起朋友,還帶領其他小伙伴一起玩。阿韻表示,丈夫是一個衝動的人,遇到不合心意的事情就會有很大反應,她更覺得要學懂如何觀人於微。她參與做義工或社區活動,也希望能讓女兒在安全的環境下學懂如何與不同人士相處。

在遊樂場裏,我們很容易就認到阿韻的兩個女兒,因為她們的馬尾跟阿韻的綁法是一樣的。我們親眼看到,她們與其他小朋友自信地對話和投入玩耍,她們用心地利用紙皮和布建成小屋子,還指揮着其他小伙伴一起玩,好像看到兩個迷你阿韻在人群中穿梭,果然有其母必有其女兒呢。就是這樣,我們可以見到她們之間有一種親蜜的親子關係。

無論生活上有任何限制,阿韻總是相信「自己」能為家人提供最好的生活。有一次見面,阿韻透露正在為女兒物色青衣的中學。她認為東涌居民較「純、平和」,生活為主、成績其次,但市區的人生活較趕急和「功利」,經常要學習很多東西,例如樂器、運動班等,務求增值自己。阿韻覺得女兒總不會一直待在東涌,於是就不得不花點心思去為女兒謀出路。其後,細女真的轉校到葵青區,女兒上學時,她就抽空回到東涌籌劃社區地圖。阿韻不時都會細訴葵青區的學校質素比較好,功課難度比起東涌的學校高得多。在東涌讀書的大女成績雖然名列前茅,但妹妹的功課比姐姐的還要深,因此,姐姐會發展出一種「唔想輸蝕」的心態,簡接也促進姐姐務求增值。透過安排女兒讀區外中學,走出東涌往外面的大世界看,阿韻希望可以藉此推動兩姊妹努力讀書。

 

圖片
Mapping Tung Chung, April 2023 site visit

 

不是有能力才參與,是參與才有能力

阿韻和鄰居的關係本來不差,但疫情下她覺得大部分人都很怕病毒,平時會聊天的人現在要隔着閘門對話。後來,阿韻發現「病毒唔可怕,可怕嘅係焦慮和抑鬱」,她發現在強檢時大家都不願意出門,連鄰居都拒絕溝通,原因不單止是病毒,面對社區圍封、打針、檢測,病毒令社區居民之間起了警戒心,個人和家庭的隱私,有可能隨時要曝露於人前。阿韻卻選擇在排隊檢測時與周圍的居民聊天,因為既然已經走出來了,也就即管盡用那一個機會,對她來說,無論如何染疫風險增加已是無可避免,那就至少可以藉閒聊保持好心情,同時在聊天過程中,可以得到更多資訊,減少資訊混亂。在圍封後,雖然阿韻全家染疫了,但因她清醒的頭腦絲毫沒有受損,一家大小很快便康復,又繼續行山、做運動等。

當我們說某一個居民是參與社區的模範,好像在說他們比別人幸福,有很多時間和精力參與社區,說是參加「鄰舍交響樂團」更像是一種奢侈品。阿韻這個模範卻告訴我們,不是有幸福的生活才可以參與社區,相反,對於基層居民來說,參與社區才讓他們得到更幸福的生活。阿韻的生活煩惱、擔心或難關有一大堆,個人未必有能力把這些問題一一解決,但與社區的結連為她創造了一種社區能力,為她創造出額外的經濟和社會價值,那怕家庭收入微薄,也能過着超額的生活質素和價值。阿韻努力地生活,無處不在的身影令她能得力於社區網絡和資源,以盛載她對家人和女兒的成長盼望。

 


註解

  1. 滿東邨到東涌地鐵站地圖 https://goo.gl/maps/3QJspGEATyyD5Gd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