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認同和歸屬:來自社區的自我能力感

圖片
Rabbit_01
在《Dream Big Career》職夢青年計劃閉幕禮當日的樂靈和兔仔 (照片由香港聖公會東涌綜合服務的營造東涌2-《Dream Big Career》職夢青年計劃提供)

 

在香港聖公會東涌綜合服務中心主辦的《Dream Big Career》職夢青年計劃閉幕禮中,我們終於親身觀察兔仔和樂靈出show。那天,他們拍擋做大會司儀,表現十分出色。在分享自己從內向變成外向的經歷時,我們聽過無數次兔仔覺得自己如何怕表達自己、如何內向等,但那天我們看她,覺得十分出奇:那樣的表現,怎麼可以看得出她曾經是一個她所謂的內向的人。

 

自我能力感的蛻變

透過中學社工的介紹,兔仔得知「營造東涌」項目,並參加了香港聖公會東涌綜合服務的職夢青年計劃。回想當時參加計劃,兔仔只是想認識多一點行業知識,同時了解一下自己的興趣,探索未來的發展。兔仔認為計劃讓她由一個渾渾噩噩的中學生,變成一個有人生方向的人。在活動中她了解到不同職業所需要的人才和知識,更重要是掌握到不同人有不同的性格特質,因而對自己的強項和才能有了更多的了解,發現自己原來適合做某些工作,因此有更大的動力去嘗試實踐她的夢想。她明確地分享:「我有兩個方向都想做,就是網絡歌手,又或者是一個體育老師。」她更認為「兩件事是可以同步進行」。

 

這樣的一個年青人,你不會想到她是怎樣形容計劃前的自己:「計劃之前(我)個人是十分內向的,十分害怕接觸其他人 。但現在可能與其他人接觸多了,(我)開始慢慢沒有那麼害怕接觸任何人,開始覺得其實(接觸其他人)都不是想像中那麼恐懼……認識了不同人之後,我發現原來我都可以與很多人一樣,即是能夠結交朋友的﹗」一位認真表示自己內向,甚至自覺以前連交朋友都有困難的青年,怎麼好像變了另一個人。現在的兔仔認為,有挑戰才會有改進:「我覺得雖然不知道結果,但不嘗試就永遠都是失敗。如果曾經嘗試,就算是失敗,至少有努力過,嘗試過。換個角度來看,由零開始計起,50%為之一半,失敗的話可能是40%,但與零相比,我們也有40%,都算係成功啦﹗」

 

有如天天考試的日常生活:「自我能力感」的社會文化結構

很有趣,不少願意和我們分享的年輕人,十之八九都告訴我們他們是傾向內向的一群,而且很多都像兔仔一般,都是一些挺關心社會的青年。他們不少認為自己是社區的一分子,想為社區出一分力;他們不乏主動性,不時報名在社區做一些義工服務,例如在區內執垃圾、參與幫忙派飯等,不過往往比較傾向是相對單向的活動形式,只是默默地為社區付出,且不需要有太多與別人交談。我們想到,或許在東涌這樣一個比較匱乏的社區中,很多來自低收入或弱勢社群家庭的青年有一顆對有需要社群的同理心,卻沒有多大信心。兔仔的說話,或許也是這些青年人的心聲:「以前我是很膽小的,即是很害怕失敗,覺得如果失敗了會很丟臉(好瘀),於是會覺得都是不嘗試會比較好。」這種自我能力感不足狀況,非但不是兔仔個人的缺乏,更可能是社會文化生成。

 

這讓我們團隊想到「自我能力感」的社會文化結構。上幾代的青年,他們處身的社區和社會,不但整體資源匱乏,知識和技能水平都較低,身處其中,青年人只要接受了教育或有一技之長,差不多自然就得到肯定,他們甚至是對錯的裁判。到現今這一個世代的青年,他們不缺乏知識和技能,只是他們的父母、社區或社會裏的其他人,同樣也有豐富知識、技術,再加上生活經驗,青年人活在這種環境之下,天天生活得要像考試一般,自然是戰戰競競,難越雷池半步。營造東涌計劃沒有神仙棒,它只是製造了機會、輕鬆且有陪伴的場合,讓兔仔感受到肯定、陪伴和支持,然後讓他們重新得到一種能力感,並且在社群中找到歸屬。

 

獲得信任才有的能力

所以,她能擔任司儀,跟她是否有能力或許沒有太大關係,更多是因為中心社工相信她有能力,那是因為她在計劃期間曾在IG Live訪問不同職業的人士,其能力被看見了。另一方面,中心亦相信她和樂靈已多次合作,二人會比較有默契。找到同伴,兔仔覺得那是一個好好的機會讓她克服面對人的恐懼。根據兔仔的說法,即使自己內向,「內向(的人)其實都有他們的才能,可能其他人發掘到他們有做MC的才能,就會慫恿他們去嘗試。」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就能理解兔仔在計劃中為何有那麼大的轉變。其實,轉變的不單是她自己,更多是她生活環境內的人對她起了一些重要作用。因為喜歡唱歌,兔仔被安排加入職夢青年計劃的音樂組,與其他喜歡幕前表演和拍攝的青年一起到一個Studio實習。過程中,他們學習到不少行業知識,包括錄音軟件的操作及調音技巧等,也獲得親身組織和製作MV的機會。從知識和技能上,她當然有得着,她發現原來製作一個MV並不容易,又要構思故事,又要準備道具、尋找場地、思考拍攝角度和安排等。不過,兔仔特別記得在放映當日在場觀眾的反應,他們都想不到原來中學生都可以做到這樣的效果,這些來自別人的肯定,令她覺得他們的付出是值得的。另一方面,兔仔提到在實習中認識到一起懷着追夢熱誠、志同道合的人,或許大家所追尋的夢想不盡相同,但當其他人感到挫敗時,她會給予鼓勵,而當她不如意的時候,其他人又會給予支持,互相支持和鼓勵大家去成就自己的夢想。

 

如果音樂、唱歌是興趣,那體育更多是兔仔擁有的才能。以往在體育場上,兔仔都有不錯的成績,尤其在跳高方面,因此朋友就叫她「兔仔」,換言之,「兔仔」這個名字,本身就是對她的一種肯定。同時,兔仔與學校的體育老師亦相當投契,在一種有信任的師友關係中,她漸漸希望自己日後可以像老師一樣,將自己熟悉的運動知識教給其他人。

 

雖然兔仔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的夢想,但兔仔同時又常常談到家人的憂慮,我們覺得她好像常常都要提醒自己考慮家人的想法和感受。說夢想時,她很明確,不時提及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例如社工、老闆,以及計劃中新認識的朋友;可是想到家人,好像又要收歛一點,說自己明白有需要平衡麵包、興趣和夢想。兔仔的能力感,明顯來自別人的肯定,也因此,能力感回落也會與身邊的人的反應有莫大關係。

 

兔仔不無自信地告訴我們,現在她慢慢變得開始有一些領導能力,計劃中的各位讓她明白到其實每個人的才能都不同,因此,當你擁有個別才能的時候,就要好好把握。她時常聽到參加者或社工直接告訴她有甚麼個人之處,使她現在凡事都勇於嘗試。一向內向和怕見人的兔仔,今天竟然和我們分享自己領悟的交友心得。她沒有空口講白話自己的領導能力,而是直接展示,這就是社區給予她的能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