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營造社區時,到底甚麼是社區呢? 書寫東涌社區生活民族誌,我們常常都落入某一種觀察和思考方式:有甚麼可以代表東涌社區?說地標,離不開機場、昂坪360等等,說社區生活,常常就會說缺乏交通配套、宗教和族裔多元、和公共空間不足等社區議題,總之就是要找出一種代表性、概括或總結性的描述。
營造東涌的夥伴機構凝動香港體育基金有一個願景,就是「體育造就青年」,我們本來不太能具體想像那是甚麼意思,到我們在東涌籃球「街場」認識了幾個年青球員、並聆聽他們的經歷後,我們就有所啟發。
自從進入東涌社區,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時刻,就是跟東涌三位媽媽們的一段討論。在社區地圖活動中,一眾參加者分別記錄區內最常去和最不會去的地方。一如所料,媽媽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街市。不過,我們留意到在地圖上用星星貼紙標示着的買餸地方,不是三位媽媽們居住的地點。
書寫東涌社區,我們一直的目標都是從個人的生活經歷出發,找一些在社區內生活的普通人物,看他們在參與營造東涌的過程中,如何說東涌的故事,又如何藉參與豐富東涌的社區故事。不過,從進入社區開始,我們就發現有些東西,是很多營造東涌參與者、甚至不少東涌居民都共同引述的經驗和論述。
在我們進入東涌社區的較早階段,常常都會感到十分猶豫和迷惘,在一個陌生的社區漂泊,人找不到落腳處,心也像懸浮在半空。有時,我們只能在東涌街頭四處流連,看看有甚麼可以成為我們的倚靠。就有這麼的一天,我們經過東涌海濱走廊連接東堤灣畔的行人天橋,我們被以下畫面吸引,不禁駐足細看。